o0s00072s1qo389qsn9.jpg

淨界法師:我們講到「大乘的甚深緣起」。大乘的菩薩解讀人生,他從一種業力的主導而提升到一念心識的主導,所謂的「萬法唯識」,就是說,我們的生命現象,是我們一念的剎那剎那的心識變現出來的。

什麼叫作「一念心識」呢?

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明:第一個,就是第八識,它所代表的是你過去的業力,它有無量的業種子;第二個,就是你第六意識的思想。也就是說,整個生命就是你的思想跟業力的交互作用。

當你的思想跟業力產生作用的時候,有兩種可能:

如果你今生在佛法的學習,透過你的思惟想象,建立一個堅定的願望:我一定要去佈施,我一定要去持戒,我一定要往生——有一種堅固的力量,那你的生命就開始改變了,叫作「境隨心轉」,你不再向外攀緣了,你人生有目標了。你用目標,用你的願力來主導人生,那麼你這個人就活在未來,你人生是有無量的期待,你這個人不可小看!雖然現在不圓滿,但是一個有願望的人,他是不斷地在進步,你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,因為你活在未來。

如果你的思想沒有堅定的願望,你就一天過一天。當你第六意識力道弱的時候,對不起,那就不是境隨心轉,那叫「心隨境轉」,你的人生就由第八識主導,因為你的第六意識,沒有力量來主導第八識,那就由你過去的業力來主導你,那你就完全活在過去,你這個人的生命毫無未來可言。過去的業力要讓你怎麼樣,你就得怎麼樣,你的生命就非常被動了。

所以,從大乘的甚深緣起,它把人生分成兩塊:你這個人是活在業力還是活在願力,就有很大差別了。

活在業力,那你就是活在過去了,就沒有什麼未來可言,你過去是什麼思考,今天還是什麼思考,你這個生命是充滿了變數。臨命終就完全看哪一個業浮出來,你的人生充滿了無常的不確定。那麼如果你第六意識強,你發起願力,我一定要怎麼樣!喔,那就不一樣了。這個時候你就用願力來引導業力,這就帶業往生了。

所以說大乘甚深緣起,分成兩種緣起:一種是由業力主導的;一種是由願力主導的。這個地方就說明因緣力故,有兩種因緣在交互作用。

好,我們做一個總結,看第三的大乘甚深緣起的總結:

(三)如是緣起,於大乘中極細甚深,又若略說有二緣起:

一、分別自性緣起─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,是名分別自性緣起,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。

二、分別愛非愛緣起─謂於善趣惡趣,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。

─《攝大乘論》─

好,那麼這兩種緣起,就是把前面做個總結。

第一個是「分別自性緣起」。分別自性緣起就是依止我們過去阿賴耶識的業種子,生起種種差別的善惡果報。因為它能夠顯現過去這種差別的果報的自性為它的自體,這叫依他起性。這個分別自性緣起,簡單地說就是業力的緣起。

我們現實生活,你是擺脫不了業力的,因為你的客觀環境,你的受用,是完全由業力主導的。你人生活得快樂,活得痛苦,是業力主導的。你善業強,今生快樂多;你罪業重,今生痛苦多,所以業力主導了你的感受,這第一個。

第二個,「分別愛非愛緣起」,這個很重要,這是第二種緣起。就是你的第六意識,對於善趣、對於快樂的果報,或者惡趣、對於痛苦的果報,你產生種種的分別思惟,而產生不同的思想、不同的願望,為它的緣起。

前面的業力主導我們的客觀環境,當然也主導你的感受、你人生的受用。但是你的思想,影響到你未來的一個引導。所以如果你的思想是薄弱的,你今生沒什麼思想,你就一天過一天悠悠泛泛,那你這個人就沒有所謂的第二個緣起,你就沒有什麼思想緣起了。你就是活在業力,完全活在業力了,就是你該怎麼著就怎麼著,所以你人生只有兩種,就是快樂跟痛苦而已,這種人生就很被動了。

站在佛法的角度,我們應該要強調分別愛非愛緣起,就是第二,思想的力量。思想的力量會產生兩種作用:第一個,對今生來說,它能夠重新解讀人生——我沒辦法改變我的今生的現象,但是我可以重新解讀它,解讀是我說了算。就是說,第八識你今天釋放業力,我沒辦法改變你,你要釋放痛苦給我,你要釋放快樂給我,我們必須認命,因為你今生有一半是來還債的;但是當這個快樂痛苦到來的時候,你怎麼解讀它,這個你是可以決定的。

比方說生病。當然生病是一種痛苦的感受,但是痛苦的感受對你有兩層意思:第一個,它讓你產生挫折感。說我業障深重,一句話就夠了。那麼這種業力本來不能形成障礙,它本來只會讓你痛苦,但是因為你思想錯誤,它變成一種相續的障礙。本來業力的釋放是瞬間而已,但是因為你面對痛苦的時候,產生不如理作意、錯誤的思想,結果產生心態的後遺症,變成障礙,它本來不是障礙的。

如果你正確思考,就像蕅益大師說的,生病有三重意思:

第一個,消除你的妄想。一個人生病你就不會打太多妄想,就會老實一點修行,你一個人有一點病痛,你念佛就老實一點,它會幫助你消除很多妄想。

第二個,看破此身虛妄。我們對身體很執著,總是覺得身體會給你快樂,你所有的快樂都跟身體有關係,你為什麼要吃好的、穿好的,但是你看到生病,你會知道身體其實是痛苦的根本,看破此身虛妄。

第三個,增長你的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觀門。你在佛堂裡面修四念處的止觀,修了一個月可能比不上你一場病來的貼切一點,對不對?它對你有幫助啊。我們撇開痛苦的感受,因為感受是瞬間。但是你從無量的人生因緣,以短暫的痛苦感受創造未來的人生,值得嘛。

所以,諸位!我們再講一下,業力是不能障礙你的,業力只會讓你痛苦跟快樂,你的障礙是因為你思想錯誤。你不能夠說:欸,我因為痛苦,所以我沒辦法修行。不對!根本沒有關係的。業力它不能主導你的障礙或非障礙,它可能會幫助你,也可能會障礙你,就是看你怎麼解讀它。

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習佛法呢?就是學習佛陀的思考,開示悟入佛的知見,就是佛菩薩遇到事情是怎麼思考的。當我們有錢財的時候,我們為什麼要跟人家分享?為什麼要佈施?因為它會創造來生的快樂、來生的福報。就是說我們學習佛法,當然我們的業力不是馬上改變,我們沒有佛陀的福報,但是你最好先有佛陀的思想。

O1CN01itMlVW1hwgN3l8dZg_!!2200771514342-0-tblite.jpg_540x540Q50s50.jpg_.jpg

按照佛法的意思,沒有佛陀的思考模式你不可能成佛。因為你根本沒有這個緣起。你一個凡夫的思考模式,你有辦法成佛嗎?你這個分別愛非愛緣起就不及格,思想緣起就不及格,你第一個種子就錯了。

所以人生有思想跟業力,第一個先改變思想,因為業力改變不容易。但是你改變思想有兩個好處:

第一個,你可以把今生的痛苦,轉成你一種增上的力量,對你來說痛苦快樂都是增上緣,人生沒有所謂好壞的問題,只有苦樂而已。什麼東西對你都好,痛苦也好,快樂也好,順逆皆方便,所以你就掌握了人生的主動權。就是說,業力你要釋放,我沒意見,但是怎麼解讀,我說了算,我怎麼來看待這件事情,我說了算。你掌握人生一半的主動權,你可以解讀人生。

第二個,你可以引導人生,這更重要。你對來生有引導作用,因為今生已經沒辦法改變了。其實佛法很少改變今生,很少。今生是讓你歷練的,因為你今生已經是一個果報成熟了,你怎麼改變有限了,只能做局部的改變,不可能說大方向的改變。當你在三界投胎的那個時候開始,你今生就要學習認命了,因為它的總報已成,大方向已經改變,已經定型了。所以佛法都是活在未來,都是創造未來。

但是關鍵是你怎麼利用今生,釋放你的快樂痛苦,去激發你一種往生的願力,這個更重要!所以你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:第一個,你今生重新解讀;第二個,你能夠開創未來。

舉一個例子。有一天孔夫子,他領著子路跟顏淵在路上散步。孔夫子就說,你們兩個講講你們的志向吧。當然子路這個人很衝動,就先講了。他說: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,敝之而無憾也!看得出子路的思考模式,只有人天的善法。他說願我的車子、馬匹還有衣服,跟所有的朋友共享,就算損壞了,我也不會有任何遺憾。這個人的佈施度修得不錯。所以我們看這個人的思想,大概知道這個人未來他人生的發展、他的格局是怎麼回事了。

顏淵也講話了。他說:願無伐善,無施勞。他說,我希望不要誇張自己的才華,不要張揚自己的功勞。那麼子路他的思想是在一種善業,但是我們看顏淵的思想更高明瞭。他是一種心態,他要求自己謙卑低調,有一點二乘的出離的概念,因為他隨順於無我。

我們看孔夫子怎麼說。講完以後,顏淵就問孔夫子說:「願聞子之志。」那您老人家的理想抱負是什麼?孔夫子說:「願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。」希望所有老人都得到安養,朋友之間互相信任,年輕人得到照顧跟撫養。孔夫子啊,心存眾生。

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三個人的思考模式,大概知道這三個人的生命軌跡已經出來了。所以,其實你現在的生命有一個軌跡的,知道嗎?

軌跡。不是說你偶爾造善、偶爾造惡,這個都不一定。但是你有一種思想數數現行、深生好樂,就是你如果看你的內心深處,一定有一個願望在引導你,有一種希望。

當然這希望有四種可能:第一個,追求雜染果報的希望;第二個,追求快樂果報的希望;第三個,追求涅槃的希望;第四個,追求菩提的希望。那是你人生真正的主導者。其實,你偶爾造善、偶爾造惡,這個不足以論斷你的人生,偶一為之的善惡不能主導你。但是你經常有一種思考模式,你一定要幹什麼,這個就要注意了!因為這個地方就是分別愛非愛緣起,因為從你這個願望,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你未來的這個景觀了。

你心中的希望,當然在死亡之前還可以改變,但是你的希望來自於你的知見,因為你覺得這件事重要,就是你的知見有問題了。所以你對人生的解讀的知見影響你的願力,你的願力影響到你未來的人生軌跡,就這麼回事,這就是所謂大乘甚深緣起。

就是說,其實業力不能主導你,「萬般皆是業,半點不由人」,這句話其實是不對的,是你的思想在引導業力,不是業力在引導你,那是因為你自己放棄了思想,所以只好業力引導你了。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,業力對你來說,它只能夠給你兩件事情:給你快樂跟痛苦,其他什麼都不能給你,其他都是你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。業力只給你快樂跟痛苦,其它的都是你的思考模式了,你面對痛苦快樂的時候,你是怎麼想的。

其實你的人生,你不要再說你業障深重,其實你是妄想太多!你不能把過失都推歸到業障,當然你這樣很簡單,不是我的問題,是業力的問題。你把所有過錯都推到前生,難道你今生沒有責任嗎?你思想錯誤,你把業力做一個錯誤的引導嘛。

「萬法唯識」就是說,其實業力它不能主導你的。

你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,是跟你的思想有關係的,你的性格有問題,思考模式有問題。業力它是一盤散沙,很多人從痛苦中得到解脫,他從一種非常不好的業力,能夠主導開創成一種淨土的功德;有些人他本來是今生很好的業力,結果把它引導到三惡道去了。你不能夠說業力害了你,或業力幫助了你,它們都是助緣。你的思想會幫助你,你的思想也會害了你。這個就是大乘甚深緣起,一切的萬法唯獨是你的心識變現出來,業力僅供參考。(淨界法師《天台教觀》)

1540558889459s8473qn9o7.jpg

佛教對我們人生的解釋,主要的觀念就講到「諸法因緣生」。人生會有很多的萬事萬物,在我們生命中出現,它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。人生沒有偶然,只有因緣,事出必有因。所以作為一個佛弟子,我們想要掌握我們自己的生命,首先你要掌握正確的因緣。

什麼叫正確的因緣呢?《楞嚴經》把我們生命的因緣,分成兩塊來觀察:一個是外在的因緣;一個是內在的因緣,這兩塊。

什麼是「外在的因緣」?

就是由過去的業力變現出來的生命的果報叫做外在的因緣。凡是跟你的生命結果有關係的,通通是外在的因緣。比方說你會投生在什麼家庭,你的父母親是誰,這個是生命的結果;比方說你會跟誰結婚,這個也是生命的結果;比方說你會從事什麼樣的事業,你會有多大的成就......這些外在的因緣,都是一種生命的結果,因為它是一種過去的業力已經成熟,表現出來了。

外在的因緣,佛陀解釋外因緣,只有一句話就可以解釋,一句話就夠了,叫做「萬般皆是業,半點不由人」,我們生命有一半是做不了主的,就是外因緣你做不了主的,因為它的業力已經成熟了。所以人生有一半是來還債的,因為你必須要去繼承你的過去。不管你願不願意,我們人生有一半是要繼承過去的業力的,這一塊是很難改變的,因為業已經成熟了。就是說你是一個女眾,你不可能說透過修行變成男眾,這不可能的事情。

人生的結果只有一種情況,叫「認命」。所以佛教的因緣觀,是站在認命的角度去開創未來。因為你今生,它是一個過去的業成熟了,已經浮出水面了,我們的改造只能夠改造未來。所以整個外因緣全部都是業力在主導的,你今生的成就跟你的努力沒有很直接的關係。如果你瞭解因緣法的話,你的努力只是一個助緣,只是催化你的善業得果報的一個助緣。

世間上努力的人多的去了,成功的人沒幾個。他能夠成就廣大的福報,是因為他有善業力。他善業成熟了,不是他的努力。你要沒有善業,你的努力沒有用。你的努力只能夠把善業留下來去開創未來。

種善因,得善果.jpg

人生的因果思想,佛教因果思想,它不是說你今生努力,馬上得果報,不是這個意思。佛教的因果觀是隔代受報的,叫做「三世因果」。你今生的努力是在準備來生,是在為來生鋪路。你今生的果報跟今生的你沒有太多的關係。所以你今生的好壞,完全不怪今生的你;要怪,怪前生的你。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樂,不是你很努力,是你前生很努力,你今生佔了便宜,你蒙受前生的恩惠,你應該感恩前生的你,給你留下這麼多的善業。

如果你今生活得很痛苦,那也是前生的你不爭氣造成的。所以凡是跟人生結果有關的,通通不怪今生的你,跟你沒有直接關係,跟前生的你有直接關係。在佛教裡面,只要跟人生的結果有關係的,它是一個已經成熟的水果,這個是業力所成就的因緣,「萬般皆是業,半點不由人」。

但是以佛法的角度來說,如果你是一個想要解脫的人,你修人天乘不談,如果你要了生死,尤其是淨土宗往生的人,從祖師的開示,人生的水果你最好少吃為妙。因為這個業力所變現的水果,你一旦吃了,你就跑不掉了,業力會創造另外一個業力,這樣業力就很重。所以你只要人生越享受越攀緣,你的業就越重了。因此外在的因緣你適可而止,不管你前生的善業有多強,剛好就好了。

《楞嚴經》它所強調的是「內在的因緣」,就是你的真如本性,現前一念心性。它是一個廣大無窮的能量,你可以去開發的,它有無窮無量的可能性,因為它是一個因地,它有無量的可能性。

《楞嚴經》在講內因緣的時候,它講三種因緣——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。「即空」,它離一切相,因為它是一個因地,所以這個時候沒有任何相狀。我們的因地是沒有相狀的,它是一種空性,它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。關鍵在哪裡呢?在「即假」。你安住空性以後,你是發什麼願?你發的是人天乘的願,心性就隨緣顯現人天的果報;你發的是往生的願,心性就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;你發的是成佛的願,心性就顯現諸佛功德莊嚴的相狀給你。所以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在整個心性當中,他的生命是由願力引導的。願力!諸位!這一塊很重要!

所以你現在的每一個人生,都有兩種因緣:一個是由業力主導的外因緣;一個是由願力引導的內因緣。每一個人你得到生命以後,你有內外兩個田地可以經營。大部分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人,他會用攀緣心去攀緣外因緣,他會去嘗生命的水果,當然酸甜苦辣。有些人前半段是善業得果報,前半生很快樂,後半生很痛苦;有些人前半生很痛苦,後半生很快樂。因為這個業它是變來變去的,因為你過去生不可能全部造善業,你也不可能全部造罪業,都是善惡夾雜,所以人生充滿了酸甜苦辣。

大部分的人,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?

是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,去經營一個不可改變的因緣。就是你今天的精神體力都在去攀緣外在的因緣,這些因緣都已經成熟了,所以你是白費功夫。因為佛陀已經講很清楚了,「萬般皆是業,半點不由人」。只要跟你生命結果有關係的,你都很難改變了。但是我們一般人都會想要去攀緣今生的水果,想要去主導今生的水果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,都是弄得傷痕累累,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,也是自己找的,因為生命本來就是業力變現的,但是我們認為我們可以主導自己的生命。

諸位!我們不能抗拒業力!

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,他會放棄外在的因緣去經營內心的因緣,因為你這個內心因緣是主導你的未來。如果你今天把因緣法讀透了,你會慢慢地放棄今生去規劃來生。因為你今生能夠引導的有限了,它已經是一個成熟業力變現出來的水果了,而你內心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肥沃的田地,它有無窮的可能性。你只要好好地發願,好好地栽培,來生有無量的可能性。你應該把更多的精神用於經營來生,而不是把太多精神用在享受今生。

講實在話,如果今生的果報是該你受用的,你不去受用,你還是沒有損失,因為你善業還是保持住了,它會從其他地方,從來生表現出來。所以你今生福報很大,你沒有去受用,你絕對沒有吃虧,該你的善業就是你的,你的善業是存下來了。你把它導歸到淨土,讓來生的淨土更功德莊嚴!

所以我們在修學當中,面臨了兩種選擇:一個業力,一個願力;一個外因緣,一個內因緣。大部分的人(極少數例外),絕大部分的修行者他兩塊都會跑來跑去。在佛堂的時候,他安住內因緣,發願、念佛、憶佛念佛求生淨土;一旦走出佛堂,跟外在人事接觸的時候,他的心就開始注意外因緣。所以一般人的心是願力跟業力的夾雜,一般正常人都是這樣的。這就是為什麼他所創造的佛號有往生的願力,也有下墜的生死業力。一般人他如果沒有經過禪觀的淨化內心、調整內心,他創造的佛號一定是兩種力量的,不是一種力量,兩種力量,只是比例多少而已,一個是願力,一個是業力。每一句佛號都是這樣。

諸位!你把太多的精神放到今生,你只有增加這個佛號的下墜的力量,你讓這個佛號的重量越來越重,對你臨終很不利。如果你有志於往生極樂世界,你外在的因緣要慢慢地收了,因為這一塊你能夠改變的很有限了。你越攀緣,只會增長你的生死業力。(教觀學苑微信平台)

1c5d504fb1beb382532c982fd521.jpg

學員問:師父慈悲!弟子的問題是我們人生有兩種力量:一個是業力,一個是願力。那這兩個力量是完全獨立的嗎?

淨界法師答:它有關係,但是如果你修到最後,業力可能對你的影響會慢慢降低。剛開始你建立思想的時候,你發一個願力,你可能很容易受外境的影響,因為你願力薄弱,所以你不能夠說業力到底有沒有關係,這有點高談闊論了,是不是?

但是慢慢慢慢你覺得說,欸,其實業力它只是給你痛苦跟快樂,就是說你有選擇權,就是說我可以不跟它走,業力可以把我丟到一個不好的地方,但是我可以從中得到經驗,得到啓示。就是說理論上,業力是不能影響心力,不能影響思想,理論上。因為你的思想跟快樂痛苦沒有關係,那是你的學習聞思而來的。如果你不攀緣外境的話,就是業力歸業力,思想歸思想,理論上是這樣子。

但是你不能夠說,我為什麼這麼差?因為我生長在這個環境。那你要這樣講也可以,那你這樣講的話,說你是個凡夫,你說眾人皆醉,大家都這樣子,我也跟著這樣子,對不對?那你就完全被業力牽著走了。

其實不是這樣子。如果我們的心不能夠脫離業力的話,那誰能夠往生呢?往生就是你要用願力來引導業力,是吧?你要由業力主導變成由願力主導,隨念往生。

學員問:那下一個問題就是,這個願力是怎麼來的?

淨界法師答:願力是由於你的思惟,你要思惟它的功德。我們以前會認為娑婆世界會快樂,對不對?其實我們娑婆世界,與其說娑婆世界來找我們,倒不如說是我們去攀緣它。我們認為娑婆世界是快樂,因為我們很多人生的經驗,過去都是記得娑婆世界美好的一面,把一些痛苦都忘了,好了傷口就忘了痛,對不對?那我們現在要導正這種錯誤。就是我們一直認為娑婆世界是快樂的,其實它不是快樂的,它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。你要不斷用這種智慧來教育你的思想,就是自我教育,跟自己溝通。

當你的思想改變的時候,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追求痛苦,是吧?我們為什麼會願意來娑婆世界?因為你認為娑婆世界是快樂的,作功德想,那麼這個時候你必須要告訴自己——我為什麼要往生呢?因為極樂世界有兩個好處:第一個它安樂,第二個它解脫。你在所有的十方國土裡面,能夠找到一個輕鬆快樂地修學,又能夠不斷增上的,幾乎沒有了。人世間要麼就快樂,你就必須放棄解脫;你要解脫你就必須修苦行,就必須放棄快樂。極樂世界不必,它可以樂修,這個國土滿足你快樂的需求,也滿足解脫的需求,這不是挺好嗎?

所以你必須要透過思惟,你才會有一種願力,思惟它的功德,思惟娑婆世界的過失。

如果你不思惟,你說:那我都不思惟,照講我也不可能到娑婆世界,也不能到極樂世界。錯!因為你以前有思惟過,你如果不思惟,你的思想就是昨天的思想,就是前生的思想,你就是貪戀娑婆。按照佛法的說法,我們如果不調整心態,你是不能往生的。因為你今天會來投胎,合理地推論,你就是貪戀娑婆、不樂淨土。所以,如果你不做出改變,只有念佛,理論上不能往生。

你沒有創造一個改變的因緣,你思想是怎麼改變的?你告訴我,你怎麼改變?你沒有新的法進去,你的思想就是昨天的思想,這叫等流性。所以你必須要學習聖言量,你才能創造新的思考模式。

學員問:那最後就是我學習到,可是我知道很多人沒有學習,也沒有因緣,那他們機會在哪裡?

淨界法師答:機會就是你要告訴他。當然我們現在有很多名詞,你就是說,你用他能夠接受的話告訴他,就是這樣。因為我們的學習,一開始所有的道理只能夠透過文字跟聲音,它是個工具。如果你今天不透過聲音,那你怎麼把聲音傳遞給他?那幾乎沒有渠道了。

 

阿彌陀佛.jpg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