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禪心自在 (6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7dc0a93b68609bc3dae3c40625aa5afb.jpg

我一直相信釋迦牟尼說的一句話:

「無論你遇見誰,他都是你生命該出現的人,絕非偶然,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麼」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世間,最浪漫的事,不是愛情里的生死相隨、一生苦等 。

這世間,最浪漫的事,是牽你的手,領你到輪迴的出口,如果你迷路了,走丟了,來世,不論經歷多少世,也要找你回來。

——索達吉堪布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673962983cf5b47daa37bc097e4486a.jpg

學佛,不只是對死亡的寄託,也不是為了死後能夠往生西方極樂。

學佛的目的,是為了正確看待人生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e76fe650ac4714bae34ca8bc64ac391c.jpg

拜佛,並非只是求平安、求保佑。

拜佛,是因為佛陀遠離了貪嗔痴,成就大慈悲、大智慧的品質,讓我們高山仰止,生起無限的崇敬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安樂集》依《論註》,《論註》是曇鸞法師著作,他說三心,「一者淳心,信心深厚」。淳,絲毫摻雜都沒有,深厚的信心。「二者一心,信心純一」。起心動念,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不會起別的念頭,別的念頭都沒有了。

有人來問其他(法門),是為個人,我回答你還是阿彌陀佛,你要是為正法久住,我會講解給你聽,為什麼?那不為你。為個人利益,念佛往生是第一利益,最大的利益,其他可以說沒有什麼。為什麼?(未發菩提心)學不到。「三者相續心,信心相續不雜餘念」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還有個解釋,「於無量世,可瞋之處,不生瞋心;樂施眾生,隨意所須,得七處滿相」。這要學的什麼?學不發脾氣,學到沒有瞋恚心,這是功夫,這是真的真功夫,真實功夫。為什麼會沒有瞋恚心?你首先要看破。

人的七情五欲不是他的本性,是他的習性,習性是假的,本性是真的。本性是清淨心,從來沒有動搖過,就是惠能大師講的,「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」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如何解決貧窮。『孤獨』,都是果報。老年人體力衰了,七、八十之後,真的不能照顧自己,需要人照顧。

年輕人什麼?年輕人嫌棄老人,不肯幫助老人,不肯照顧老人,這是因。甚至於還欺負老人、虐待老人,有,不是平常的關係,父子,好多做兒女的,父母年老了不要了,把他送到老人院去,不讓他回家,他有家歸不得,家給兒女繼承了,兒女不孝,老人孤獨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學佛同學有很多人拜懺,拜過慈悲三昧水懺,這是懺罪、懺悔,這個懺本是從悟達國師來的。悟達國師是唐朝人,他曾經十世,連續的,早年是漢朝人,十世不失人身。好人!而且十世修行,生生世世出家修行,十世,累積這麼多善業功德。第十世這一世,他做了皇上的老師,封為國師。這個地位不是容易得來的,十世修行。

明了因果,沒有一個人是僥倖的,他有成就,絕不是一生一世,過去生生世世。人間的富貴也不是偶然的,一個國家領導人,差不多也是十世修行,你才有這麼大的福報。明了因果報應,心就平了,真正想發達,好好修行,這一生不發達,來生接著幹,來生還沒發,再繼續不斷,累積到五世以上肯定發了,十世應該是帝王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念具足一切念,一念具足一切法,無論世出世法都不出這一念,真妙,玄妙到極處。所以念老說世人多羨慕玄妙,而不知道最極玄妙的在平常當中。海賢老和尚表演給我們看了,從他生活上看到,從他工作上看到,從他待人接物,細心去品味,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所以平常心是道。

但當平平常常,老老實實,綿密念去,自然暗合道妙,念念離念。離什麼念?離妄念,離雜念。清淨平等心中沒有一念,不雜一念,這就是道。什麼道?諸佛如來所證大道,這就成佛了。世尊在大乘經常常提醒我們,我們跟佛沒有兩樣,佛是心現,六道眾生也是心現,只是有了雜念就是識變。諸佛心現沒有識變,那是實報土的法身大士,唯心所現,沒有識變。六道輪迴,十法界,加了唯識所變,怎麼變?把一真法界,實報土的萬物,統統變成生滅法。實報土不生不滅,沒有相續相,十法界是剎那變異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現前這個社會,一定有很多人質疑,這個世界是個虛偽的世界,別人起心動念都是欺騙我,我要用誠心誠意待人,豈不是吃大虧了嗎?沒錯,是吃虧了,吃虧是小事,你後面得的利益大了。後頭得什麼利益?往生佛國親近彌陀,你得這個利益太大了!吃點小虧算什麼,何必去計較!不肯吃虧的人,這個大的福報得不到。中國古人講「吃虧是福」,福來了你還不要,這不是有智慧的人,大福報來了你把它推辭掉,這愚痴。實在講是求之不得的,無緣無故受別人冤枉那個福報最大。

有過失,別人批評我們、指責我們、毀謗我們、侮辱我們,那情有可原,真有過失。沒有過失,那個福德就更大。沒有過失,為什麼還遭這種羞辱?這一生沒有過失,前世的,多生多劫的。佛法告訴我們,人不是這一世,過去有無量劫,未來也有無量劫,只要你不超過六道輪迴,無量劫的在六道裡頭輪轉,時間可長了。這一世沒造業,前世的,再前世的。我們這樣一想,哪有不造業的?不可能,哪有不跟眾生結怨的?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要怎樣幫助自己成長智慧?法布施。盡量以自己一切的能力幫助別人,聞到佛法,接觸到佛法。我們印經布施,法布施,那現在這個光碟是法布施;我們的網路衛星,都是法布施。所以這個法布施裡頭,佛菩薩說得好,他怎麼說的?有福有禍,他都說兩邊。有吉有凶,不都是好事?是的,你譬如印送經書,你是發什麼樣的心去印送?有人聽到,這印送經書是功德,我要積功累德,我要積功累德,是為我要積功累德,我才幹的,有好處?有好處,不大。如果你做的一無所求,那功德太大。連那個功德的念頭都沒有,為什麼?你跟法性相應。事做的雖然少,法性不可思議,它跟法性連上,那個功德就跟法稱性。那稱性的佛寶,吉;你個人想圖一點功德,那是小,很小,那不大。這個裡頭的道理很深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所以真修行,頭一個要放下我執,我常常講,講了幾十年,勸勉同學,我講十六個字,真幹,從哪裡幹起?放下自私自利。如果我們修集種種功德,自私自利沒有放下,這個裡頭就有功有過,就有吉有凶,有禍有福。如果說沒有自己,沒有自私自利,沒有名聞利養,沒有五欲六塵,沒有貪瞋痴慢,那他只有吉,沒有凶。雖然沒有見性,他跟性很接近。因此我們做很多好事,念念為護持正法,念念為幫助苦難眾生消災免難,為什麼還有許多障礙?這個障礙來自兩個因素,第一個我們自己修持,功夫不得力,所以有業障。另外一個眾生的業障很重,我們所做的很微薄,沒有辦法真正替他化解,來自這兩種因素。兩種因素,自己是主,外面是因。只要把自己這個地方化解掉,外面是迎刃而解。這就是古人教導我們,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。解決問題,決定不在外面,要從自己去解,為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.jpg

修行以後,不要貪面子,世俗人為了面子,很容易造惡業。比如說婚嫁、喪葬、生日,為了面子請客,就大開殺戒。

印光大師講過,在民國時,有位兩江總 督的周老先生,他往生前,跟兒子說,不要殺生,一切都按照佛教禮儀來辦。往生後,他兒子不聽話了,因為周老先生是大官,死後兒子就給他講究排場,請客。一請客就請了五次,累計一千多桌。其中殺生雞鴨魚豬,不計其數。他以為是面子是孝順。後來他兒子去扶亂,周老先生的靈魂就出來了,大罵他兒子,我做官這麼久的功德,都不夠你抵銷這些殺生。他兒子就很懺悔,想建一個大叢林補過。但後來因緣不成熟,只是蓋了個小廟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.jpg

1、戒多言:說話不要太多,言多必失。

2、戒輕言:不要輕率地講話,輕言的人會召來責怪和羞辱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現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,沒有教人做人,現在的人會做事不會做人。不會做人,事做得再好,縱然享受,心不安,提心吊膽,怕出禍亂,不安、不穩,死了之後三途受果報。人不知道,鬼神知道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

明白這個道理,用什麼樣心態待人接物?用真誠、慈悲、恭敬。這個人騙我、害我呢?對他也是真誠、也是恭敬。我如果真的被他害了,那是我命中要遭這個災難,我不怪他。如果我命中沒有,他要傷害我,恐怕老天就先把他收走了。這一定的道理!所以我們何必要懷疑?何必要操這個心?一切恭敬是大德!普賢菩薩修的,「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」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望西云:凡此妄語,世人喜犯」,很容易犯,誰都喜歡講話。言語離不開我們生活,現在社會有幾個人言語少的、沉默寡言?

我想想,我學佛這六十年,沒見到,所見到的人都喜歡講話。大概言語少的,我只看到章嘉大師一個,他可以跟你在一起坐在一塊,一個小時一句話都不說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蓮花.jpg

人生在世,難免會遇到許多無法接受之事、看不下之事、不以為然之事,而這樣的事情就讓人起苦惱了。其實,這些苦惱來自於你的「解脫資糧」不足,或者「功德」不足所致。

當你看到別人有過失時、做錯事時、犯了無心之過時,你是否因此不悅呢?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432328288-10604090.jpg

如果不能在身口意上不斷淨化提升自己,消除負面情緒,改變苦難,而只是想著怎麼貪、嗔、癡、妒忌、傲慢,那很多動物都會比我們更優秀。如果人類的生存只是為了繁衍後代,那和畜生道的動物有什麼差別?

如今我們有很多前世的福報成熟了,擁有了暇滿人身,但如果這輩子沒有信仰,其實就跟動物差不多。我們以為自己很高貴,有崇高的思想,可你怎麼知道動物沒有理解力領悟力呢?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50906084336155.jpg  

2014年8月8日,是歌壇天后王菲的45歲生日,王菲出道時的藝名是王靖雯,當時 “ 大陸妹 ” 的標籤成為她被港人接受的阻礙,但天后在哪裡都會發光,王菲讓這個時代記住了自己 。
眾人眼中,她是風光無二、地位無替的 “ 天后 ” ,但學佛時,她則非不食人間煙火的 “ 女神 ” ,她有困惑,同時不斷在降伏 “ 我執 ” 。棄 “ 我執 ” ,增智慧,是她的願望 。雖不能至,心嚮往之 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香花供佛,是以香花、飲食等各種物品供養諸佛菩薩的比較虔誠的禮節。不同的供品所表示的意義有所不同,佛陀住世時,護持者供養佛陀及諸弟子衣服、飲食、卧具、湯藥等日常必需之物,稱為「四事供養」。佛滅度後,佛教徒通常採用造佛像,供養飲食、香花、伎樂及諸種莊嚴飾物等形式來表達對諸佛菩薩的恭敬之心。於是在佛教中就有了五種供養、六種供養和十種供養等多種供佛方法。由於佛教的供養方法和供品種類很多,本文祇拈出六種供養略作介紹。
六種供養的物品分別是水、香、花、果、飲食、燈明等。現分別略述如下:

d99754.jpg  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法清法師開示

請問:俗話說,士可殺不可辱!可佛家卻叫人修「忍辱」,為什麼要這樣?

答:菩薩修行有六個法門,分別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這裡所說的忍辱,可不是要人使勁憋著。因為憋著,就好像是築了一道堤壩,非但解決不了問題,反而是在蓄積能量,一旦爆發,可不得了,會出大事。

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