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92757.jpg

布施的真正意義何在?難道只是為求個人的福報與利益嗎?佛教常將布施比喻如同播種,種子落入肥沃的土地,加上充足的陽光和水份,才會有豐碩的收成。

當我們真心誠意的供養、布施他人,也會慢慢累積自己的福德善緣,圓成菩提道果。

布施除了物質、金錢的給予外,能夠發自身、口、意的布施奉獻,即所謂一粒落土百千生,一文施捨萬文收,與君寄在堅牢庫,汝及子孫享不休,能讓我們享有無窮無盡的福德善報。

布施一碗飯,可以讓人飽足;布施一件衣服,可以使人得到溫暖;布施一點錢財,可以解人燃眉之急。這樣幫助別人解難除困,將自己的所有與人分享,不但可以利益到別人,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功德。

什麼功德?就是“得生最勝處”,將來能得大富長者之身,甚至得生天上的果報。

正如前面所說的,誠心供養、與人結緣、歡喜布施而感召殊勝果報的故事在經典上的記載,可說是非常之多;可見累累的果實都是由一粒善心種子而來的,一個人得生殊勝之處,也是從不斷的布施中成就而得。

“以樂布施者,人天受福報”,佛教講布施,並不僅止於布施衣服、布施飲食、布施錢財,還要布施人歡喜、給予人快樂、令人得到安慰,也就是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這才能算是真正的布施。

比如說:為暗夜行路的人布施一盞路燈,為過河的人布施一座橋梁,為遠行的人布施一杯茶水,甚至對人施與一個微笑、一句贊美或好聽的說話,讓人心生歡喜、遠離恐怖、畏懼,如此不但能利益他人,而且自己將來更能獲得大福報,得生殊勝處。

所以佛教說“種善因,得善果”;因果報應,確實是絲毫不差的。

今生的貧富貴賤都是前生修來的;

很多人都讀過《了凡四訓》,其中說到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,今生的命運是誰給你定的?是由我們過往也就是前生自己所做的善、惡業所定的,而不是別人定的,這是多麼的公平啊。

所以,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,覺得自己今生不夠好不要緊,趁現在身體健康還好的時候,努力積極的修行還來得及。

種善因,得善果.jpg

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他懂得去修因,就是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這三種因他都修了;

所謂財布施得財富,法有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;

不但他自己行善,而且太太也幫他行善,全家都行善,所以他的命運改變得那麼快;他發了財之後,自己並不享受,而是分贈給別人,所以他的生活過得非常的快樂;同時他也很節儉,把自己省下來多餘的財物,再去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,所以他的富貴永遠享不盡,生生世世不受貧窮的果報。

他懂得因果的道理,懂得布施增福的方法,如理如法的去求,所以就能有求必應。

改變命運- 了凡四訓卡通(點我)

Green-background-water-drops-on-the-leaves_320x480_iPhone_3GS_wallpaper.jpg

種下喜捨、布施、結緣的種子

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,由於浪費奢侈,不懂節約,最後免不了窮困潦倒。

周武王曾感嘆:“像紂天子這般奢華,竭天下之財以窮己欲,安有不亡國者!”相反,有些人勤勞節儉,所以福報隨之而來。

一、善因好緣

有的人,事不關己絕對不過問,不與人結緣,當然也不會有好運氣。有的人,只要行有餘力,就熱心助人,也不希求他人回報,但是好運都會降臨,讓他平安順遂。

想要有福報,必須先播撒福報種子。比如積極參與利益大眾的善事,熱心助人等事情,所謂“助人者,人恆助之”,多種一點善因緣,就是修福報的方法。

二、慈悲喜捨

一個人有多少福報,可以由自己決定。

《阿含經》記載,有一位小沙彌,本來應該夭壽的,因為一念慈悲,救了許多受困水塘的螞蟻而延壽。一念善心,可以消除罪業;一念慈悲,能夠增加功德。

有人“拾金不昧”而獲得福報,有人“不貪不義之財”而得到善緣,有人“救苦救難”而消災免難。可見能夠慈悲喜捨,福報就會到來。

三、吃虧奉獻

許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,不願意吃虧,那是心胸不夠寬廣。吃虧奉獻是一種無私的、真心的付出,是一種歡喜的、不求回報的道德行為。

如果我們能學會以退為進的方法來處世,可能會達到不可思議的效果。

常抱持著你是好人,我是壞人;你是對的,我是錯的;你很偉大,我很渺小;快樂給你,苦惱給我;富有讓你,貧窮我受;用這樣的態度,尊重對方,處處為對方著想,必能獲得對方由衷的敬愛。

不必羨慕別人的福報比我大,也不必研究別人的福報從哪裡來,胡適之先生說:“要怎麼收穫,先要怎麼栽”,已經種下勤儉、結緣、喜捨、奉獻的種子,自然能收到福報的果實。

 

要怎麼收穫,先那麼栽- 美猴王將就是帥- udn部落格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