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e0c3f4.jpg

01

作為佛弟子,利益眾生、服務眾生的善行,是應該積極去做的,也是要隨喜讚嘆的。既幫助了別人,無形中也是為自己培福報,所以,我們都要存好心、說好話、做好事。

可是,在生活中,我們的一些善心善行,不是因為過去世的惡緣,而導致被別人誤解抱怨大的。而是我們的好心,反倒成了做壞事、吃力卻不討好,從而被別人抱怨責怪的……

02

有一位劉居士,經營一家乾洗店。有一年快過春節時,店裡的師傅和員工都放假回老家了,他自己也準備把店裡收拾妥當,就停業放假了。

他正收拾的時候,有一位老阿姨來到了店裡,說要熨燙一件衣服。劉居士說店裡師傅都回家了,請她去別的店看看。

可老阿姨說:「我已經去了很多家店鋪,不是停業就嫌活太小沒人願意幹這活。師傅,你就幫幫忙吧,我兒子明天出差,要穿這件衣服。」

03

劉居士看老阿姨年紀也大了,在寒冷的天氣為了一件衣服,四處輾轉奔波,也不容易。如果還拒絕她的話,也不忍心。

再說,修行人對他人要慈悲,要樂於助人,能幫就幫。於是,劉居士就答應幫老阿姨的忙。

他是老闆,平日裡不用自己親自動手幹活,但想起平時店裡師傅員工,熨燙衣服的操作程序,也不是很難。就邊回憶邊小心翼翼的操作著。

可最後的結果是,終究因缺乏實踐經驗,操作不熟練。再小心翼翼,他在燙衣服背部的時候,還是不小心燙壞了一小塊地方。

劉居士看了,自己也因此懊惱,就跟老阿姨連連道歉,不僅不收費,還倒賠了些錢給老阿姨。可老阿姨還是不高興,帶有一些怨氣就走了。

04

經過這件事以後,劉居士領悟明白到,做善事不能光有熱情,還要有相應的知識、技能...

如果沒有,婉言拒絕也要堅持,不然就成了:好心做壞事,吃力不討好了。

其實,生活中很多事情,雖然情況不一,但大抵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:

一個是:量力而行,根據自己的技術能力、或經濟條件的能力,而去做善事。這樣的話,既能真正幫到別人,也不會造成自己有壓力煩惱。

另一個是:「不要過分熱情,一個人熱情熱心是好事,但生活中很多事,往往因過分熱心,而變成不好的事。

比如,比較常見的就是,有些學佛的師兄,跟一些對佛法有興趣,想了解佛法的人大談因果,說佛法如何如何的好。

這樣的話,也許這份過分熱心,就會讓對方產生反感,甚至對佛法的親近與好感也會失去。

其實這裡也涉及:察言觀色、與一個度的問題。度,就是凡事都要適可而止,掌握好分寸。

05

如果超出自己能力範圍,也沒有其他更好的、可以應變幫助的方式,該婉言拒絕還得婉言拒絕...

不是你不想幫,或許是因緣還不成熟、或許是當時客觀條件的原因等...你實在幫不了...

因此,往後再遇到一些兩難的境地:

出於實際情況考量後,懂得什麼能真正幫得上忙,那就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;

懂得什麼該拒絕,那也不要覺得難為情、怕不好意思,學會婉言去拒絕別人。

如此,便能避免出現好心做壞事的局面。而學會拒絕,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!

 

69a60c5e8f31f7ab7a85a3ea764ae37c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