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c763831-92c1-11ea-bdeb-467fc112cf2c.jpg

《六祖壇經》上說:一切福田,都離不開心地。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種子,總有一天,會開花結果。

其實,善良的人,根本不會吃虧。

人生是一盤很大的棋,你在這裡迂迴一下,可能就在那裡蓄積了力量。

用佛家的話說:福報在後面。你現在所承受的,都是你起心動念所造。你將來所擁有的,都是你當下舉手投足而來。

曾子曾說:人而好善,福雖未至,禍其遠矣。

愛出者愛返,福往者福還,善良終會回到你身邊,而你的善良裡一定藏著你的「貴人」,等你陷入困境時,也總會有人善良地對待你,讓你度過「險境」。

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。

凡你對別人所做的,就是對自己所做的。所以,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,你必須先讓別人得到。

當你發現一花一草一木都在對你微笑,當你發現每件事都充滿順緣,當你發現身邊的人越來越喜歡你,這就是善良的迴音。

生活自有自己的因果循環,它不滿足於任何人的私心貪慾。

一直善良下去,只問自心,不問得失,一路芬芳,已在你的身後跟隨。善良的人,根本不會吃虧。

009563r1r3p3415s9nq8n272s8888n6r.jpg

你每動一個善念,都會開花結果!

我們每起了一個善念,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,起了一個惡念,會在心地留下壞的種子。遇到適當的因緣,就會開花結果。

善的種子結的是快樂和吉祥;惡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禍。所以六祖壇經上說:「一切福田,都離開不了心地。」

我們凡做一件事,說一句話,甚至起一個念頭,都是在種因,在造業。根據所種的善因或惡因,即造的善業或惡業的不同,都會受到不同的果報。

概括說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具體地說,有什麼樣的善因,就什麼樣的福報;有麼樣的惡因,就什麼樣的苦報,這都是一定的。這是客觀的規律,稱為因果規律。

宋代的高僧法演禪師說得好:「福不可以享受到盡頭,假如福享受盡了,幸福和快樂的泉源就會枯竭!」所以,要好好愛惜我們的福,絕不暴殄天物或丟棄任何能用的東西。

例如:我們絕不剩過多的飯菜,每餐都不可在碗里留下飯粒。吃剩下的飯菜寧可留到下一餐食用,千萬不可吃得過飽。吃得過飽和丟棄食物都是折福。吃得過飽不但傷胃,而且損壽致病。

不但飲食方面要惜福,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,不要看到東西就想買。因為如果買的東西不實用,再便宜也是一種浪費。買東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,要考慮到東西的價錢和品質耐用是否恰當。同時要敬惜字紙,不要隨便或丟棄字紙。總而言之,要時時養成敬事惜物的心。

佈施就像把錢存入銀行,接受別人的施捨就像領取存款,享受福報就像把領出來的錢花費掉,所以施捨越多的人福報就越大。

常接受別人的施捨就是在消福。所以聰明的人喜歡施捨,而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施捨。當他接受別人的施捨時,他是為了廣結善緣,而且會很快把所接受的財物又轉施出去。

真正會施捨的人不會愛好名利,而且不貪求福報。因為如果為了求功德而行善,為了福報而施捨,那麼他施捨的善行將是虛偽而且有煩惱的。行善希望果報和名利,只不過是利己主義為求其私心之滿足所做的表現而已。

所以我們施捨行善時,要把積功德的念頭和貪求名利果報的意識一並摒棄,這才是真正的大施捨。這種無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、最高尚的。由此我們可以知道:施捨不為人知,才是真正的善行。只施捨了財物,而不能捨棄了名利果報,並不是完全的施捨。

所以說:心地清淨才是真正的施捨,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。

愛心遍法界 善意滿人間.jpg

百年一夢,吃虧與譏諷都不是事

在很多人心裡,善良就等於軟弱,等於老實受欺,慢慢衍生出很多奇談怪論,例如怕吃虧就不能太善良,等等。其實善良必須要與智慧結合才是完整的,要在與人為善的發心下,運用智慧去解決問題。

人生沒有「完」,走到谷底的時候,就只剩向上一條路。重新檢視自己,反省迷夢,珍惜現在,修福積德。

自己在意、計較,就會感覺「吃虧」;若不那麼精明,寬厚一點、少算計一點,心裡沒有「吃虧」的想法,反而憨憨地積下許多福德。業決定一切,哪有真正的便宜可佔,又何嘗有憑空的損失呢?

願意吃虧與勉強吃虧,心態截然不同:前者包容而廣大,後者斤斤計較滿腹抱怨。心量有多大,福報就有多大。怨天尤人是損福報的行為。

願意吃虧的人,終究吃不了虧,吃虧多了,總有厚報;喜愛佔便宜的人,定是佔不了便宜,贏了微利,最後失了大貴。

再好的東西,你也不可能長久擁有,不必計一時回贈,莫如常懷憐憫之情,常施援助之愛,得到人心,他物不缺。別以為成敗無因,今天的苦果,是昨天的伏筆;當下的付出,是明日的花開。

越想佔便宜的人,越容易覺得自己吃虧。總認為凡事是別人的錯,對自己的錯誤輕描淡寫,對別人的問題耿耿於懷。這些都是以「自我為中心」的表現。我執越重,苦惱越多,「諸苦由貪自樂起。」

「吃虧是福」是一種豁達的心態,能夠坦然接受眼前的不如意,不比較、不鬥氣,在利益衝突時甘願犧牲自己成全他人、犧牲小我成就團體。有這種心態的人,表面上看起來損失利益,但其實是在為自己培植福德。這個心是關鍵,如果缺乏這種心,僅僅“吃虧”,是不能轉化為福報的。

接受自己,活出自己的本來面目。利益他人,才可成就自己;心量越大,福報越大。在意別人的譏毀,是懦弱。

別人的嘲笑只是一粒小小灰塵,把它彈開就好,不要放到心中,變成堵住心門的巨石。擁有自己的夢想,做自己該做的事,有一天你會發現,即使缺陷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禮物。

總佔小便宜的人,一定得不到大福報;反過來,若小處肯歡喜吃虧,則其福必厚。我們要做的,是不斷擴大自己的度量,培植自己的福德。自己內心沒有煩惱了,也才談得上去幫助他人。錙銖必較,雙方都不好過。

佛法講「八風吹不動」,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,無論讚美也好,譏毀也罷,都不要放在心上。自己的人生是自己走出來的,把他人的議論都當做微風吹過就好。

佛法的教授是建立在無限生命的前提下的,如果總是只考慮很短時間的苦樂,就不容易理解佛法的內涵。只看眼前和立足長遠,二者的價值觀截然不同,若能站在生死的層面上思考問題,百年一夢,「吃虧」與「譏諷」都不是事,造善業才是最重要的。

 

69a60c5e8f31f7ab7a85a3ea764ae37c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人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